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的工作要求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以推动规划行业全面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为使命,汇集会员单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线实践经验和项目资源,对前沿城市更新案例进行系列解析和广泛分享,逐步构建“规划师专业工作工具箱”体系。本次分享的是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上海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
导读
项目积极应对超大城市老龄化趋势,通过加快重要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同时实现了几个“首创”:上海市首个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一江一河首个信息无障碍系统建设工程、一江一河首个阳光综合服务中心。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入选“2021-2023全国5类50项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导则十大精品案例”,项目整体入选“2023年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2024年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图1 项目三个空间层次:15.5公里完整段、5.5公里贯通段、1.2公里示范段
项目背景
上海已迈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比例已高达36.8%。杨浦滨江是上海市“一江一河”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以百年工业遗产岸线为主要特点,总长15.5公里,其中南段5.5公里已于2019年贯通并向市民开放。杨浦滨江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首发地,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走进滨江,共享一江一河建设成果,于2021年6月起开展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
1、空间层次
项目分为三个空间层次,对于全段15.5公里滨水空间,开展顶层设计,编制《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于2022年9月向社会公布。对于5.5公里贯通段,形成建成空间无障碍环境总体提升设计方案,对各类典型场景进行设计引导,开展无障碍信息化建设。对于1.2公里无障碍改造示范段,细化可行性方案,形成改造项目清单并组织实施。
图2 导则内容框架
图3 5.5公里贯通段总体提升方案
图4 5.5公里贯通段典型场景引导
2、建设成效
1.2公里示范段无障碍环境改造:完成20多个点位的硬件建设,包括无障碍通道贯通、盲文标识牌、轮椅位标识、扶手、公共厕所无障碍改造、无障碍停车位及残疾车停车位划示等。
图5 示范段无障碍通道贯通前后比对,最好的滨江景观为全体人群共享
图6 示范段公共厕所入口无障碍改造前后比对
5.5 公里贯通段无障碍信息化建设:建成1个数字平台,即“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信息无障碍管理平台”;部署自动感应导览机、实现小程序导览、语音导览;部署设备借还管理系统、户外求助设备。
图7 户外无障碍信息大屏 左图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无障碍核心服务节点建设:建成“杨浦滨江残疾人阳光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残疾人综合服务,同步建成阳光康健驿站并辐射周边社区。
图8 杨浦滨江残疾人阳光综合服务中心 图片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图9 阳光康健驿站 图片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项目特色
1、广泛参与
在项目推进的整个过程中,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的全面社会参与,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理念和组织方法。调研阶段,项目组会同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5大协会,共同对5.5公里贯通段多次开展深入调研,相关成果成为导则编制的重要基础。导则编制阶段,项目组反复征求5大协会意见,并通过杨浦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台听取市民意见。1.2公里示范段建设完成后,项目组会同残疾人进行回访,形成反馈意见,以持续优化杨浦滨江整体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图10 导则编制组会同五大协会开展需求调研
图11 会同五大协会回访无障碍示范段 图片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2、精准施策
项目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岸线的特点,因人施策、因地制宜。导则根据各类残疾人提出的诉求,涵盖了通行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3大方面内容。
在示范段建设阶段,通过多方协作,根据实地情况破解技术难题。例如渔人码头东侧通道断点,采取平时开启防汛闸口、利用物业廊下灰空间的方式实现无障碍贯通,汛期则关闭闸口。这一解决方案对于沿黄浦江防洪堤的无障碍环境改造具有一定典型性意义。
图12 示范段探索,平时开启防汛闸口、利用物业灰空间设置无障碍坡道,汛期关闭闸口
3、信息赋能
除了消除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物理障碍”,项目还通过融合数字化手段和提高服务水平,消除残障人士自主游览滨江的“心理障碍”,辅助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以导则中的“无障碍智慧服务引导”为基础,在5.5公里贯通段系统开展无障碍信息化建设。户外大屏可以提供数字导览、手语服务和一键呼叫,重要场馆和景点可以提供语音导览,户外设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户外求助,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运维保障。一系列信息化辅助手段的嵌入,极大提升了全人群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实施路径
1、系统推进
本项目是一项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创建了以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开展整体谋划,制定工作方案,明确阶段任务。以“导则先行,提升优化,信息赋能,社会融合”为原则,同步开展《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信息无障碍项目》,谋划并推动1.2公里示范段建设。通过各部门通力协作,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
图13 工作组织框架图
2、投资协同
项目充分结合了同期实施的其他城市公共投资项目,实现公共投资的集约共享。例如,1.2公里示范段无障碍设施改造与“公园城市”提升项目叠加,5.5公里贯通段无障碍信息化建设则与杨浦滨江城运系统升级改造叠加。
3、长效管理
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治理,并非止步于建设的完成,更要考虑建成之后的长效运维。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项目依托既有的“滨江城运”运维管理平台,叠加无障碍设施运维和应急响应功能,确保在设施改造完成后,后续的持续服务和维护管理有所依托、形成闭环。
图14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信息无障碍管理平台
成效评估
本项工作以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这一局部地区为切口,进行了从顶层设计、数字赋能、改造建设、服务提升到运维管理的全过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作为未来系统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示范参考。
1、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1.2公里示范段改造完成后,垂江通行更为便捷,步行环境更为安全,数字服务更为全面。残疾人、老年人、小孩、推婴儿车的年轻父母等人群明显增加了,这里也成为组织“残疾人体育融合赛”等市民活动的首选场地。
图15 残疾人体育融合赛 图片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2、数字赋能提升体验品质
信息无障碍的提出和实现是本次工作一大亮点。5.5公里贯通段的信息化建设实效证明,数字辅助手段对于各类人群自主出行以及持续运维管理均提供了重要保障,应当作为未来提升公共空间无障碍水平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图16 无障碍语音导览系统 图片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3、服务中心复合集约利用
本项目的核心节点,阳光综合服务中心和阳光康健驿站,不仅服务于残障人士,也面向周边有康复需求的老年人,打破了公共服务供给的部门边界。同时,项目借助数字管理平台,结合滨江线性狭长空间的特点,在5.5公里贯通段实现了“1+X”珠链式助残服务体系。以阳光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依托沿线的党群服务站、儿童友好服务设施、展示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复合增设无障碍服务功能,打造“无差别”的滨江共享空间氛围。
图17 “1+X”珠链式助残服务体系
经验总结
1、全过程人民民主
本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无论是导则条文编写,还是示范段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都以残疾人满意度为首要衡量标准。对于工业遗产型建成空间,坚持将最好的滨江景观面留给无障碍主通道。正是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方法,本项目“适应强、投入小、见效快”,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构想到建成的高品质城市更新实践。
2、系统集成推进
本项目是一次超大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的集成探索。在项目组织过程中,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部门协作以及与沿线单位的密切沟通,促进各方共识,实现了资源共享、投资共享、效益共享。
3、社会融合包容
本项目的组织和推进过程,也是向全社会推广无障碍文化的过程。整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先后有二十多家设计、施工、管理单位参与其中,共同参与的过程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无障碍事业的共同关注,培育了人人都为无障碍事业出一份力的美好意愿。
我国大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剧,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成为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化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支持。随着滨江无障碍设施的完善,杨浦滨江还将联动周边社区和企业,组织公益活动,开展流动志愿者服务、陪伴服务等公益服务,逐步让关爱残疾人成为杨浦滨江的集体行动和市民共识,让城市温情在杨浦滨江传递。
图片由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
项目类型:城市功能完善案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案例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滨江
建设时间:2021-2023年
项目规模:全长15.5公里、贯通段5.5公里、无障碍示范段1.2公里
实施主体: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联合会、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智慧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或然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供稿:张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推荐阅读
城市更新专报 | 苏州金鸡湖环湖公共空间综合提升项目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