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拉萨新颜:以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项目 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最新动态
拉萨新颜:以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项目 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8-252

导读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亲赴西藏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近日,新华社《瞭望》刊发了《拉萨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聚焦拉萨八廓古城、城市水系、南北山等内容。从拉萨团结公园到拉萨不夜城,从水系治理到古城新生,拉萨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成为拉萨新的城市名片和文旅地标。





Part.01

拉萨团结公园





该项目自今年3月25日开工建设以来,坚持“规划先行、精准疏解”,拆除了与世界文化遗产周边风貌不协调的76栋、总计5万平方米老旧建筑。经过短短100天的奋战,项目主体建设完成,后续绿化、灯光等设施的完善标志着项目正式完工。

拉萨市水利局建管中心负责人马宁介绍,项目包括山体环境整治区约10.3万平方米,历史风貌恢复区约7.7万平方米,现状公园提升区约1.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拆除部分建筑物、贯通及修复过道、绿化种植、建设中心广场以及光彩亮化等工程。园内新增了89种绿化植物,绿化覆盖面积达45126.5平方米,绿化率达到了87%。





Part.02

拉萨河水系生态治理





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是拉萨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而实施的重要项目。该工程旨在通过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截污治污、景观提升等措施,打造健康、可持续的高原水网,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吸引力。

项目通过草花滩、林草滩、湿地滩等多种生态措施,形成了“六滩四岸”的滩地生态格局,为水鸟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如观鸟栈道、彩虹栈道、同心桥等。通过河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环境保护,拉萨水系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繁荣提供了新的动力。

Part.03

城市照明亮化工程





拉萨市城市照明亮化工程是一项旨在提升城市夜间照明品质、改善市民出行环境、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点市政工程。工程分两期推进,覆盖全市55条主要道路,总长度约135公里。

拉萨市城市照明亮化工程分两期推进,覆盖全市55条道路。目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全体建设者正全力以赴,确保顺利竣工。届时,6300余盏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崭新路灯,将以暖白色光效勾勒出135公里城市道路的轮廓,在满足夜间出行安全需求的同时,更以光影艺术诠释“日光城”的独特文化魅力,为市民和游客营造“路通灯明、景随灯动”的沉浸式城市夜景体验。



Part.04

沿河步行道提质改造





今年4月中旬,拉萨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实施的拉萨市内河沿河两岸步行道提质改造项目开始施工。经过近3个多月的科学施工,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工,拉萨市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市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拉萨市内河沿河两岸步行道提质改造项目东起太阳岛一路,西至拉萨滨河公园连心桥。项目改造沿河步行道全长约4225米,其中,北岸2097米,南岸2128米。为方便市民休闲锻炼,人行道采用宝石红彩色沥青混凝土铺设,踩上去平整柔软。人行道边拉萨河静静流淌,滨河公园内绿树成荫。不少市民或悠闲散步或在绿地中小憩,畅意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绿色空间。



Part.05

拉萨不夜城





7月15日,拉萨市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拉萨不夜城”在宇拓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启幕。该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对完善城市旅游配套、激活夜间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标志着拉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拉萨不夜城”位于拉萨宇拓路步行街,串联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是拉萨市最负盛名的商业街之一,坐拥3800万+的年客流量,旺季核心区日均客流量更是超5万人次。该项目择址于宇拓路核心路段,街区总长度约370米,秉持“文旅商融合·新业态新场景”的定位高度,以“潮流烟火气”为营造主题,致力于打造消费新地标、拉萨新名片。



《拉萨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全文如下↓

◇ 拉萨市将八廓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确定为“一号工程”,明确“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大搬大迁、严禁拆旧建新”,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原风貌、原生态

◇ 立足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治理提升现有水系,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

◇ 锚定“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目标,高质量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推动建设拉萨国有林场,建立健全拉萨南北山绿化管护体系

◇ 高原的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五大优势,正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拉萨团结公园景色(2025年8月摄) 受访者供图

8月13日,坐落于布达拉宫西麓、药王山脚下的拉萨团结公园向公众开放。园内湖水清澈,绿树成荫,花卉竞放。站在公园登山步道眺望布达拉宫,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致相映成趣。

拉萨团结公园建设,是近年来当地城市建设管理提质增效的缩影。拉萨市从生态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三方面发力,为高原古城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通过古城保护和设施改造,让城市更新保留历史文化肌理,激发现代化人民城市新活力;通过治水润城、植绿满城,实现生态环境共享,打造高原生态宜居新城;通过发展数字产业创新经济动能,将高原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优势转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

西藏自治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经过这几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拉萨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绿化水平有了不同程度提升,人民群众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漫步拉萨街头,处处生机勃勃。承载厚重人文历史内涵的“高原明珠”,以鲜活的姿态跃向更富生命力的未来。

优先保护古城:城市更新融古今

在拉萨中心地带,八廓古城焕发新的光彩。

八廓南街的夏扎大院是座典型的藏式石木结构大院,已历数百年风雨洗礼。门梁与门窗上的彩绘经过细致补色,古朴的藏式图案色泽温润。今年70岁的赤普老人看着修缮一新的街巷,感慨地说:“修的是破损的角落,留住的是我们的记忆。”

坚持文物保护“最小干预、古今交融”的原则,拉萨市将八廓古城保护与旧城改造提升确定为“一号工程”,明确“严禁大拆大建、严禁大搬大迁、严禁拆旧建新”,最大限度保留原住民、原风貌、原生态。古建文物大院和居民大院修缮采取“一院一策”,路面工程仅对破损严重路段进行修补,地面与墙体原有材料尽量回收再用。

着眼“面子”,更重“里子”。近期,古城全面实施水电、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铺修道路石板近万平方米、修复台阶4580平方米、整治飞线605处,非机动车停车位增加到1.1万个。

吉崩岗街道小昭寺路试点改造后,街巷平整洁净,之前的飞线不见踪影。走进绕赛社区的别拉康琼大院,多辆电瓶车整齐停放在充电区,几位居民正扫码充电。“大院装了充电桩,方便又安全。”居民边巴次仁笑着说。

八廓古城利用腾退空间打造“15分钟生活舒适圈”,积极推动基层社区配备便民药房、健身场所,完善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充电设施,大幅提升古城宜居性。

科学规划为八廓古城长远发展积蓄动力。拉萨编制《拉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科学有序、纵深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出台《八廓古城保护工程规划》和消防安全、市政设施、古建修缮、公共服务等8个专项规划,形成“1+8”规划体系,为古城发展筑基。

拉萨市投入3.95亿元,全面推进风貌整治工程,涵盖八廓古城区13栋重点建筑修缮、547栋公共环境建筑修补、历史城区28栋重点建筑整治,以及485栋建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日常维护。今年上半年,八廓古城北片区的北京东路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仅用45天便完工,成为今日“拉萨速度”的缩影。

城市规划落地过程中,群众参与贯穿始终。拉萨市在每个改造项目中均聘请群众监督员,广泛征集意见,确保方案贴近民意。古城还强化居委会功能,让更新成果由大家共同守护。“古城环境需要大家一起管理维护,更新成果是大家共同的财富。”曲苏大院居民央宗说。

如今的八廓古城,古色古香的立面与整洁有序的街道相得益彰,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便捷在这里交融。拉萨市政协副主席、八廓古城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刘亮表示:“八廓古城保护与更新,不仅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城市肌理,更是要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水润城、绿满城”:

城市“颜值”比海拔更高

“我刚绕公园散步,心情特别舒畅。”家住拉萨团结公园附近的市民德央表示,公园建成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城市公园建设正是拉萨“水润城、绿满城”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拉萨市坚持“生态立市”工作原则,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做足“水”和“绿”的文章,让城市的“颜值”比海拔更高。

“水润城”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共享。历史上拉萨水系发达、湿地丰富,水贯穿整个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萨市立足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治理提升现有水系,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系治理提升工程,重点做好药王山环境整治、两岛内河改造提升、税务林—青年林卡、尼卓苑活水林卡、拉鲁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逐步实现“水润城”。

拉萨市紧密结合高原河谷城市特点,总结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技术和典型案例。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改善了城市水循环系统,营造亲水空间;拉鲁湿地保护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截至目前,拉萨市建成城市水系62.5公里,增加城市水体面积近800公顷,恢复城市湿地面积约14公顷。

水系治理成果惠及文旅。经过多年系统精准治理拉萨河,8月5日晚,第一艘高原现代科技游船“情满拉萨”鸣笛启航,拉萨河畔开启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行浸式”夜游预热首秀。该文旅项目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量高原生态脆弱性,优先选用节能低耗设备,减少能耗与碳排放。

“绿满城”打造高原生态宜居之城。拉萨市锚定“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目标,高质量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推动建设拉萨国有林场,建立健全拉萨南北山绿化管护体系。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在推进城市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庭院绿化上久久为功,持续优化城市绿化养护职责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把拉萨打造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高原生态宜居之城。

为遏制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12年拉萨市启动南山造林绿化工程,昔日荒山变身为拉萨南山公园。“十多年前,山上光秃秃的,风卷沙尘,连鸟儿都不愿停留。”拉萨南山公园护林员扎西曲培说,“现在走在山林间,吹声口哨,各种鸟儿啾啾回应,仿佛在和人对话。”

2021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计划用10年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营造林90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亿多株。数据显示,拉萨周边去年平均降水量393.1毫米,较常年同期增加4.8毫米;今年上半年平均降水量149.4毫米,增加29毫米;相对湿度36.4%,增加0.2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数兴城”:

创新动能迎未来

7月17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萨高层论坛在拉萨群众文体中心开幕。数控矩阵球光影秀上,流动的光点翻涌而来,展示着拉萨城廓历史画面和未来城市数智场景。

高原的气候、能源、碳汇、政策、成本五大优势,正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十四五”时期以来,拉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东数西算”算力中心和智算平台,加快推进国家首批“双化协同”综合试点工作,全市各类数字经济企业近4000家,其中规上数字经济企业35家。

在数字经济产业方面,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展现出强大韧性,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产业等表现突出,正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西藏样本”。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拉萨已获批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已建成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实现固定网络“千兆到户”;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监测部分稳步推进;截至今年,建成5G基站722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69个。

数字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多家金融机构推出多元化线上信贷产品;加快布局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强化政策保障与数字化生态培育。“过去跨境汇款需要一周时间,现在资金到账就像收微信红包一样快。”一家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卓玛笑着说。跨境支付创新成为连接高原与世界的“金融纽带”。

电子商务促进边贸发展。中国(拉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率先开通“9810”业务,实现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零的突破,电子商务平台让西藏特色产品出山跨海,更高效地走向消费者。在拉萨综合保税区,日用百货、新能源汽车、西藏本地羊毛羊绒等产品通过“一箱到底”监管模式出口至南亚国家。

数字内容丰富文化体验。拉萨市打造集预约购票、AI导览、交通接驳、投诉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数字平台,推进“元宇宙”建设;还推出“雪域古城·圣地拉萨”数字旅游卡,持卡游客不仅可以免费游览大昭寺、纳木错等著名景点,还能沉浸式体验藏香制作、地热温泉、实景剧演出等特色项目。

拉萨市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拉萨作为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设立的唯一永久分会场,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信息共享、机遇共享,深化政策和经验交流,全面建立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政府机关及企业间的多样化、多层次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五大优势”,用好用足产业强市投资基金,探索设立北京、江苏数字经济飞地产业园,积极寻求发展效益最大公约数,做大拉萨数字经济“蛋糕”,让数字桥梁跨越喜马拉雅,更好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上下滑动查看详情)


内容来源:拉萨发布、拉萨市人民政府网站、拉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推荐阅读

地方动态 |《上海市CIM底座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

地方动态 | 深莞惠联合出台广东省首个都市圈生态环保规划

地方动态 |《江西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管理办法(试行)》开始施行

三部门印发《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