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城市更新专报 | 建筑与街区的新生:上海安化路201号乙办公楼改造实践项目
最新动态
城市更新专报 | 建筑与街区的新生:上海安化路201号乙办公楼改造实践项目
2025-09-014

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的工作要求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以推动规划行业全面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为使命,汇集会员单位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线实践经验和项目资源,对前沿城市更新案例进行系列解析和广泛分享,逐步构建“规划师专业工作工具箱”体系。本次分享的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安化路201号乙办公楼改造实践项目


导读

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 201号所处片区的城市肌理,是解读上海近代史的空间密码。北临拥有 108 幢老洋房的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西接充满市井烟火的老式里弄; 海派底蕴、摩登基因、市井烟?在此碰撞, 多元混杂的时空切?,共同晕染出?区极富?命?的底?。

整个设计贯穿的主题是“包容”,“包容”的目的在于重塑新旧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与更新来找到原有建筑、街区和城市发生关系的新的契机。开放城市界面,织补社区功能;挖掘场所个性,重塑历史记忆;通过新旧的并置与叠合,让城市可阅读,让建筑可追忆。



图1:东北鸟瞰图


Part.

01

项目背景

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201号乙位于愚园路风貌保护区,上世纪 80 年代,作为中建西南院上海分公司办公驻地,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辗转30余年,如今伴随着西南院华东创研中心(上海院)的设立,老办公楼更新后将重新作为自用办公楼使用。

设计团队提供了独特的历史纵深——如何在保留两代人集体记忆的同时,重塑建筑与当代城市的对话关系(图 2)。设计从城市与建筑共生、历史记忆转译、设计空间营造等多个维度,探讨老城区办公建筑更新的设计方法与价值(图 3、4、5、6、7、8)。

图2 城市区位

图3:改造前东北鸟瞰

图4:改造后东北鸟瞰

图5:改造前北立面

图6:改造后北立面

图7:改造前凤岗路透视

图8:改造后凤岗路透视


Part.

02

项目挑战

上海市安化路201号原建筑为80年代修建砌体结构。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车行道的扩张虽缓解了交通拥堵,也留下一系列问题(图9)。改造前场地呈现典型的老城困境,用地封闭的围墙与车行道间的人行道宽度不足半米,行人需侧身避让车辆。沿街商铺不复存在,传统巷弄的市井生活也随之瓦解。这种空间压迫消解了街道的社交生活属性,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效率优先对人性场所的吞噬。建筑同样存在外立面破败、结构承载设计极限、层高较矮、建筑设备落后、老化严重等问题。项目希望在更新改造中,能够通过综合的设计策略,提升安化路的城市形象,同时助力片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和进程。

图9:城市发展中的街道变迁,1998, 2010, 2024



Part.

03

项目亮点

1、开放城市界面,织补社区功能

空间重塑,从封闭到渗透改造前场地呈现典型的老城困境,机动车道野蛮生长压缩人行空间,0.5m 的窘迫宽度让行人需侧身避让车辆。

设计团队以“开放边界”开启设计的第一步: 打开现状封闭的围墙,用轻薄的雨棚代替,贡献出开放的城市空间。连续的水平灰空间欢迎人们行走和停留,450mm高的水磨石花池,也考虑了市民休息落脚坐下的舒适尺度(图10、图11)。

图10:改造前,封闭围墙人行空间被挤压

图11:改造后,开放檐廊释放人性化空间


功能激活,织补社区功能拆除原有封闭门卫室,植入通透的咖啡厅,日间为白领提供休憩,傍晚成为社区的活力聚点(图12、13) 门厅和接待室,可以定期举办对外开的展览(图14);停车位被改造成一个室外庭院,会议室完全对庭院敞开,可分时段向社区开放共享;西侧庭院以推拉木门为界可完全对街道打开,利用现有高差打造下沉剧场,也可作为社区的周末影院。

我们希望通过功能混合与公共空间置入,开放的城市界面,织补社区功能,创造出活力多元的工作生活图景。

通过建筑边界的消解与功能的重叠,将冰冷的道路红线转化为温暖的生活轨迹,激发建筑与城市的持续互动。

图12:弹性功能,织补社区功能

图13:封闭的门卫室转化为开放透明的咖啡厅

图14:对城市开放的社区展览


2、风貌保护区的立面更新——历史记忆的新旧共生

愚园路作为海派文化的活态标本,以红瓦坡顶、铁艺门楣与西班牙式拱窗,凝固着海派建筑营造技艺。安化路的老弄堂里米白调的拉毛泥墙与水刷石立面斑驳沉淀着岁月痕迹,纵海派底蕴、摩登基因、市井烟火在此碰撞,多元混杂的时空切片,共同晕染出片区极富生命力的底色。

时空叠合——白墙红顶的转译

我们采用"轻改造"策略,让建筑以低调的姿态重新融入社区背景。米白色陶板基底作为中性背景,通过色彩协调,对场地内水刷石及石灰涂层色彩考古,以100mm为模数定制,材质凹槽回应手工灰缝记忆。周边洋房红色屋顶的波浪檐口暗藏排水导槽功能,提取其形式背后的功能逻辑,用3mm砖红色金属折弯成披水檐口,暗示建筑与周边红色坡顶的关联(图15)。

图15:米白色基底融入社区背景,红色檐口细部暗示与周边坡屋顶的关联


新旧共生的建构策略——半透明的对话窗口

在街角置入一个与城市对话的窗口,采用半透明新旧叠加的立面策略——外层穿孔板以120×240mm为基本模数错动垂叠,暗示出传统砌筑的形式肌理。双层表皮如同叠压了四十年的信笺,在不同光线下展现出丰富的建筑表情——外层是现代工艺重写的砖砌记忆,内层是老窗户透出的四季晨昏(图16、17)。

外层表皮以穿孔板弯折后上下搭接焊接,形成空间受力体系,穿孔板在工厂预装成6片一组,现场吊装时几乎不用额外支架,既节省工期又保持外观干净利落(图18)。

图16:面向街角半透明窗口

图17:半透明表皮的丰富表情,早、中、晚

图18:夜晚的穿孔板表皮,暗示老建筑的砌筑肌理


阳台因铸铁栏杆高度及构造强度不足而面临拆除风险,设计采用叠加式轻量改造策略:用砖红色不锈钢龙骨与阳台圈梁通过锚栓固定,3mm厚穿孔铝板由不锈钢夹片与龙骨连接形成围护表皮。穿孔率随高度递增,视觉通透性的梯度变化与背后的弧形栏板造型叠合呼应(图19、20)。

图19:叠加式轻量改造策略

图20:新旧并存,保留老弧形阳台的历史记忆 


阳台门联窗与立面陶板交接处,在不锈钢板上刻陈子昂、李白、苏轼、薛涛等川籍诗人的诗句,嵌在新旧材质之间,好似老洋房的题了字的门楣。阳台内侧的砖砌肌理完整保留下来,露出不同年月的修补痕迹。

通过“新旧共生”的设计哲学,使建筑在更新的过程中,巧妙保留了历史记忆。

3、设计主题空间打造:多元场景重构,凝聚多元与活力

现状建筑共5层 750平方米,砖混结构限定了空间的大小和尺度,但也为设计提供了潜力,引导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回应团队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建筑的首层通过空间公共性的重构,形成复合交互界面:展示区的可变展陈系统,可实现设计师、供应商与公众的多向信息交互;会议区能满足沙龙、策展等多场景的切换需求,伴随专业论坛、展览及跨界合作的持续运营,营造自带社交引擎的设计空间,打造片区设计师的目的地(图21)。

图21:首层,多元场景


2-5层为办公设计空间,公共活动区取消东西向隔墙,留白的设计语言为未来功能扩展预留出弹性。两个朝南带阳台的房间布置为开敞办公区,结合软木皮与白板的灵活使用,满足设计师个性的随处表达。5层作为弹性发展空间,各类活动交流可在此展开(图22、23)。


图22:标准层,建筑师的一天

图23:运动健身区


三个院子:边角空间的理性规划

设计利用现状空间,在首层布置出三个的院子:

面向城市的庭院:用地北侧原有围墙大门入户处,两道弧线完成了空间由外向内的过渡:一段弧线向外舒展,与外部环境开放对话。

水平展开的画卷:地块东侧一米宽的窄院,是压缩的光影卷轴。沿室内动线行走,每个窗口都成为一幅独特的画框,将庭院景致牵引入画。

隐于街巷的剧场:西侧庭院以推拉木门为界,花岗岩弧形踏步伸展成室外剧场,一侧的室外楼梯轻盈延伸,完成由地面至二层露台的空间引导(图24)。

图24:隐于街巷的剧场


两个屋顶:垂直生长的空间叙事

二层会议室屋顶铺上竹木地板和深灰砾石,侧向干挂不锈钢栏杆线条简洁挺拔,阳光透过香樟树洒下斑驳树影,这里成为团队创意与欢笑的承载地(图25)。

五层经由结构加固,引入吊挂钢楼梯与水平电动天窗,打造出一处可达的城市观景平台;屋顶露台提供了俯瞰老城连绵屋顶的独特视角,完成多重维度的空间叙事(图26)。

图25:香樟树下的二层露台图 

图26:破败的屋面变为城市观景平台,改善城市第五立面




Part.

04

社会成效


(1)开放城市界面,织补社区功能:打破围墙,将红线内用地贡献作为公共空间,供公众停留/休息,打造开放友好的街道界面。织补社区功能,提供共享城市客厅/蔚蓝咖啡、社区展览等功能,织补社区功能。

(2)挖掘场所个性,重塑历史记忆:改善老化的建筑立面,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在改造过程保留原建筑肌理,通过“透明性”表皮编织叠加,新旧并置。将新材料工艺所代表的时代文化,与时间历史记忆缝合在一起。

(3)提高社区知名度与价值: 过建筑的更新,在有限空间里,回应建筑对公众-团队-企业的不同空间需求。引入展览、模型工坊、建筑师论坛等主题活动,打造设计师主题空间,让其成为一个办公、生活网红打卡“目的地”,从而提升地块的知名度与价值。


Part.

05

结语


自街角看去,半透的穿孔界面隐约透出黄色的温暖灯光晨昏交替时,屋檐下的城市熙攘与设计师的碎语共鸣,这里成为上映生活戏剧的柔性幕布。

设计贯穿的主题是“包容”,“包容”的目的在于更新,在于重塑“新”与“旧”之间的关系。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让城市可阅读,让建筑可追忆。

辗转30余年,让我们一起期待,承载中建西南院两代人使命的安化路201号,再次迎来它的勃勃生机。

图27:街角黄昏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建筑与街区的新生--上海安化路201号乙办公楼改造实践

项目类型:既有更新建筑改造案例

项目地点: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201号乙

建设时间:设计时间2022年10月/竣工时间2024年12月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 396平方米;建筑面积754平方米

实施主体: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团队成员:

设计总负责人:黄怀海

建筑专业:时楠、梁瑽珮、周杨、童炜扬、李建行、何雨韩、孙超、徐捷

结构专业:韩克良、钟欢、李卓

给排水专业:高强、周小明

暖通专业:张涛、陈硕

建筑电气专业:姚锋、雷兰

建筑智能化专业:补翔宇

幕墙专业:殷兵利、文靖、张哲

建筑技术专业:南艳丽、郭彬彬

造价专业:董立、张镭宝、曹言北

泛光照明:程珂、叶东航、马天驰

室内设计:N加一空间产品研究所 / N+1 STUDIOS(冯纾苨、朱梦、李科翰、焦飞龙、何姗)



本文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市规划协会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城市更新专报」目,投稿咨询:cacpxc@cacp.org.cn

推荐阅读

城市更新专报 | 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治理集成探索——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

城市更新专报 | 走向共生式可持续城市更新:苏州十全街更新设计实践

征求意见 | 《城市更新规划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