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广州,汇三江、面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享誉全球的海洋城市。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生猛鲜活,海洋赋予广州这座城市鲜明的创新基因,一直引领广州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23年7月,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全面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思路举措,面向高质量发展,发挥创新优势,链接全球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引领湾区发展。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广州城市性质中赋予了“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定位。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近日编制完成了
《广州市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是广州在海洋领域的
首个战略性、纲领性的中长期规划
将为广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篇章
争当海洋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提供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
目标愿景
世界领先的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总体格局
“一带三区,串珠成链”
《规划》充分落实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两江东进,两洋南拓”的空间发展方针,结合“优近拓远,江海联动,城海共融”的发展原则,提出“一带三区,串珠成链”的总体空间格局。
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空间格局图
“一带”
“三区”
中部海洋创新区:以珠江前航道沿岸为核心,布局海洋研发、文化、总部等新功能,激活中心城区老城市海洋新活力,助力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品质提升。
东部海洋创新区:以环狮子洋黄埔中心、东部中心、莲花湾等为核心,重点发展国际航运、海事仲裁、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等高品质现代海洋服务,衔接两江东进,助力提升“现代活力核”功能。
南部海洋创新区:以伶仃洋北部的南沙湾、龙穴岛、万顷沙为核心,推动港产城融合互动,支撑南沙“未来发展核”全面建设,打造海上南沙新区。构建功能联动的“前港、中区、后城”的空间格局,在南沙港区积极推进新一代港口建设,在龙穴岛中部、万顷沙、大岗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科技产业集群,在南沙湾、明珠湾、南沙科学城、龙穴岛北部等区域发展高端海洋服务。
“串珠成链”
发展路径
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规划》面向国家战略方向和国际海洋前沿,加快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织密产学研用一体贯通的海洋科技创新网络,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抢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聚焦深海极地、绿色低碳、智能感知等战略性、基础性领域,提升广州海洋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
建设高等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国家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广州在大洋钻探和深海极地科技装备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统筹布局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高效率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平台,积极承接国际海洋科学领域成果转移转化;强化重点产业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便捷、高效应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巩固高水平海洋创新人才高地,强化海洋学科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产业创新性人才培育,加强高技能海洋人才培育。
路径二:
产业强海——争当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
《规划》按照“国际所趋、国家所需、南海所有、广州所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全球海洋新质生产力先锋城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信息和未来健康等四大海洋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打造高端国际航运服务枢纽,积极吸引航运相关企业或机构集聚发展,提升基础航运服务,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海事服务水平,持续增强海商法律仲裁服务,打造“双循环”的海上枢纽。
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提高港口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推动海洋物流运输提质增效,推动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打造海洋主题消费新场景,用海洋科研资源赋能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广州产业全面下海。
建设功能鲜明的海洋创新产业园,促进海洋创新优势资源向滨海重点片区及园区集中,作为承载全市海洋创新发展的战略性重点地区,近期致力打造10个海洋创新产业园区,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发展空间。
广州海洋创新产业园空间布局示意图
路径三:
开放活海——打造包容共享的世界海洋开放合作枢纽
广州在南部海洋经济圈和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是环南海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广州陆续设置了涵盖海洋资源管理、维权执法、救助打捞、法律服务等领域的治理机构20余个,在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规划》围绕加强广州现代海洋服务和治理效能,强化广州作为国家治理海洋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地位,提出促进大湾区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环南海地区、国际友好城市携手共建蓝色伙伴关系等发展路径。
推动区域海洋协调发展,深化大湾区海洋经济互动发展格局,共建大湾区国际海洋都会;统筹粤东、粤西两翼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产业布局,牵引形成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带,推动全省向海发展,助力建设海上新广东;对接北部湾、海南自贸港、海西城市群,强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络,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
推动环南海地区海洋合作,建设环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圈,推动环南海地区海洋合作共赢;建设面向东盟、辐射东南亚的海洋合作交流中心,成为国家经略南海的治理合作重地。
拓展国际“蓝色伙伴”朋友圈,增进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创新合作,提供多元国际海洋公共服务,积极对接国际海洋组织和参与国际海洋计划,共建和平包容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路径四:
生态护海——树立江海共生的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典范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立足广州河口型海洋城市特征和资源本底,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开发海洋资源,探索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
推动海洋生态高水平保护修复,加强“生态红线+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滨海湿地+海岸带”系统修复和“流域+近岸+海域”环境治理。
加强海洋资源高效率开发利用,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评价和确权登记,推进海洋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
探索海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智慧港航和南沙港区自动化系统建设,加强海洋工程装备绿色环保技术应用;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生态价值核算、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增汇固碳机制研究,探索海洋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和海洋生态产品证券化路径和模式,探索“红树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路径五:
文化亲海——营造城海交融的岭南风韵海洋名城
《规划》深入挖掘广州海洋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与现代海洋文化融合发展,塑造广州特色海洋城市风貌,打造出新出彩的海洋文化名片,促进海洋文化和滨海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保护传承海洋传统文化,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活化利用,强化海防文化联动,保护涉海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育丰富现代海洋文化,在坚持传承发扬海洋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全海洋科普体系,发展现代海洋旅游休闲产业,推动海洋文创与现代科技融合。
营造活力缤纷的海洋城市风貌,以海洋作为滨海空间风貌体系的主界面,链接沿岸山体、河流、城市景观,挖掘历史、人文、产业特色,打造“一带三区五湾十景”特色海洋城市风貌体系,充分展现广州的“海洋味、岭南风、水乡韵,创新范”。
广州海洋城市风貌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