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来自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境外机构)工作委员会(简称OPDI),聚焦世界各国的设计行业发展历程,从业人员特质,重大转折期,社会应对措施以及发展路径,探讨我国设计师可能面临的机遇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报告数据来源于各国规划与建筑协会2022-2024年的官方报告以及部分咨询业研究文献。
图1. 调研报告数据来源
Part 1 中国建筑师过剩了吗?
设计行业正在面临挑战,设计院的薪资压力增大,奖金缩水, “提桶跑路”成为热门话题。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中国设计师过剩了吗?
将目光投向那些设计行业更为成熟,并曾历经经济波动的国家——德国、日本和美国,我们试图从他们的整体情况与发展历程中得到一些启示。本报告对德国、日本、美国和中国设计专业群体的代表性指标进行了相关比较。
图2. 数据统计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日本総務省統計局等
数据说明: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统计资料汇编》,一级注册建筑师28259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2989人,共计41248人;建筑从业人数按照《2020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统计资料汇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计算,为439.97万人,营业收入合计72496.68亿元。
由于2016年12月中国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取消,我们通过各项非官方资料推断中国景观设计师从业人员约为200000名左右。
A.设计师的绝对密度
中国建筑师人均服务人口约3.4万人,远高于其他四个国家——比例最高的为日本,每328人便有一名建筑师。空间密度方面,国土辽阔的中国与美国比例最低,日本则为最高,达到每平方公里有一个建筑师。
规划师人均服务人口虽然未形成极差性的差异,也仍高于其他国家。中国的规划师人均服务人口达3万,日本达2万,德国和美国为1万上下。空间规划管理较为精细的德国,每名规划师服务人口的总量是中国的1/3。
在任务规模方面,中国设计师人均项目(按从业人员)达165万,仅低于美国。这一数字或由于各个国家对建筑设计的定义不同。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建筑设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商机分析》显示:国内27家头部设计行业上市公司中,2022年人均创收70.6万元,这一数字仍显著高于德国与日本的从业者。德国与日本的个人营业额仅仅48万与73万(德国有近24%不同时长的半职从业者,对人均营业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图4. 人均建筑项目任务规模(万)
图5. 千人建筑师量(万),每平方公里建筑师,建筑规划师人均服务人口(人)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日本総務省統計局等
结语:
中国建筑师与人口比例低,约为1:34226。中国建筑师多聚焦住宅项目,项目规模大,靠规模化、高密度开发,小型团队能短时间完成大量住宅设计,以标准化方案实现经济和效率最大化,类似美国“郊区化”模式。
日本因“一户建”定制化程度高,建筑师数量相对多,每位建筑师服务居民数少,日本和德国建筑事务所规模小,适应多元需求且效率高。
中国建筑师过往在规模化开发中能满足需求并获回报,但面对未来个性化、定制化趋势,庞大机构如何获合理收益成新挑战。
B.设计师的空间布局
在地域分布方面,各国普遍存在设计师密度不均的情况,大部建筑师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如46%的中国一注建筑师注册地集中在北上广浙江苏5个地区(11379人)。
图6. 一级及二级建筑师证书注册地统计
数据来源:全国建筑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平台
选取一注人数排名前五的省份进一步计算建筑师人均服务人口,广东省比例降至最低,一名建筑师需服务49960人,其次为江苏省(40085),两省由于人口基数较大,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000)。浙江省略好,上海市与北京市提升至(6338/4959),这一数值开始优于美国平均水平,但与德国(591)与日本(328)仍有巨大极差。
图7.千人建筑师量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全国建筑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平台
德国建筑师分布的高值密度可以是低谷密度的6-10倍。在汉堡,一名建筑师只服务于327名居民,柏林为367,南德富庶的巴登威登堡州与拜恩州,该数值为434/517,前东德地区Sachsen Anhalt州则达到2258。
图8. 2024年人均建筑师密度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 2024
在英国,所有建筑师中有一半(50%,约21559人)在伦敦和东南部工作,而英国人口中这一比例为27%(9379833人)。这表明该职业更集中于都市圈中枢位置。
图9.英国人口和建筑师的地理位置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英国建筑师注册委员会, 2022
结语:
各国建筑师的分布普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导致一些区域的建筑师资源相对稀缺。这种分布不均衡或许由于大城市房地产市场更为活跃,对建筑师需求更高、项目机会更多、薪资水平较高,吸引了更多专业人才聚集。
中国的北京以及上海未达到其他国家的大城市甚至部分富庶城镇地区的设计师密度,但相信未来中国要高质量发展,会探索更好模式与人才布局,不会仅靠现有设计师们辛苦付出,而是让大家更高效地助力发展。
Part 2 转折时刻
回顾中国建筑行业的演进历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自1998年商品房市场启动以来,建筑行业从业人数于20年间一路攀升,即使中间也曾有2010年由于外部危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轻微扰动。
直至2017年,虽然建筑企业总量与建筑业总产值仍然持续上涨,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开始逐渐回落。2021年伴随住宅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回落,建筑设计业全面感觉到了萧条。虽然建筑业总产值仍在继续增长,但是投资或以基建为主体,或利润下滑,设计师的收入在下降。(2020年中国勘察设计行业人均净利润仅5.71万元,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为3.47%,比2019年减少2.53%)
图10. 商品房销售额,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企业数及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变化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3
对比建筑类学生招生情况,2017年以后从业人员的减少并未引起建筑教育界的警惕——2019-2023建筑类招生人数整体未作出相关调整,仍然亦步亦趋地输送人才。而《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从 2019 届到 2023 届,毕业后半年后仍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越来越低。
图11. 2019-2023年建筑类专业招生情况
图12. 2017-2022年建筑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就业情况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2023
该报告还显示:建筑类本科生毕业薪资与全国水平基本平齐,但5年后月薪资明显大幅超越全国水平,位于全国排名前前10%以内;问题在于:在此时间节点的就业满意度大幅下滑,自2015年的第19名滑至2022年的37名,其降幅是 46 个职业类别里的第一名。(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图13. 2017-2022年建筑类本科生毕业半年的月薪资(元)及排名百分比
图14. 2019-2022年建筑类本科生毕业五年的月薪资(元)及排名百分比
图15. 建筑类本科毕业5年后的就业满意度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2023
今年10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院士在演讲时指出,2024年全国高校建筑类专业招生计划合计下降6.1%,2024年建筑类专业招生高校较去年减少17所。
在这个行业的转折关头,设计行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在对外资设计机构的调研中,多家机构表示,在世界各国均曾体验过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那么设计行业是否也随之起伏?接下来,我们以日本,德国,美国,英国为例深入探讨这一现象。
A.日本经济危机:耗时30年之久的大冲击
广场协议后(1987),日本东京圈地价的泡沫在约6年后跌到谷底——最初2年下降差值超过今天的70%以上(中国地产价格下跌远未达到这样的差异),于1993年开始缓慢上升,直至十年后(2003)年开始进入增长,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再次扰动,目前状态整体良好,但自始至终未回归泡沫经济前的峰值。
其中,东京都地区是最为突出的地区,其他对比城市的情况呈现出相似而较小的波动。
图17. 日本东京圈地价变动率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総務省統計局, 2022
横向对比建筑师执业人数,经济下滑后,注册建筑师反而呈现出增长趋势,应当是有大量建筑师将精力集中于注册考试中。至2004年(241318)逐步稳定至高峰期的50-60%左右,之后随着地产经济背景虽有小幅变化,但基本保持稳定。
图18. 东京住宅均价与建筑设计从业者人数的变化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総務省統計局, 2022
B. 美国:次贷危机8年后回归原有水平
在美国,次贷危机(2007)后房价下跌,地产价格在4年后达到谷底,之后对称提升,整个周期约为8年。美国建筑业岗位数量在2008年后也随之下滑,最低点就业岗位降幅约30%,约5年后重新进入增长阶段,周期长于经济总量的波动,至2017年仍未回到之前水平——危机后的建筑业更为集约了。此外,经济危机后美国建筑岗位数量的实际变化情况比预期的变化情况更加温和。
图19. 1991-2024美国房价变化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econovisuals
图20. 美国建筑业岗位数量变化
图表引用:Kermit Baker, How Many Architects Does Our Economy Need?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工资调查,2017
图21. 美国预期建筑岗位及实际建筑岗位数量变化
图表引用:Kermit Baker, How Many Architects Does Our Economy Need?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工资调查,2017
在失业率方面,建筑师失业率2010年约9%,2012年即降至5%以下。2015年年至今受疫情影响有所波动,但整体保持在2.5%以下,低于美国的整体失业率。
图22. 2010-2021美国建筑师失业率
图23. 美国整体失业率及建筑师失业率20-24年变化图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AIA ,美国人口普查局
C. 英国:次贷危机7年后回归危机前水平
次贷危机(2007)在英国造成其房地产价格在2009年更迅速地达到谷底, 2015年左右恢复危机前水平。整体周期约7年。
图24. 英国房地产价格变动2002-2024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英国土地登記局,2024
同时,英国建筑师的建筑业收入在3年后降至谷底,总值下降约24%,2013年即恢复原值,整体受影响更小。
图25. 英国建筑业营业额变化
图表引用:伦敦管理局建筑业报告,2018
数据来源:ONS国家统计局
英国建筑学生人数同期也发生了一定的波动,在地产价格下行期间,可能更多人选择了其他学科,或进行实习,全日制学生人数有20%左右的显著下降,直至2013年才再次上升,这与地产经济的趋势是一致的。
图26. 建筑学一年级英国本土学生人数变化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HESA高等教育统计机构
D. 德国:新世纪以来十年的地产滞涨期
德国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有一个快速发展的高峰,1990-2000柏林曾经是全世界的工地——正如10年后的上海与中国。自2000年起两德融合,人口大量迁移,城市发展前景不明,逐步进入一个持续10年之久滞涨期。2010年欧洲央行实行低利率政策,结合次贷危机后的热钱流转,德国地产再次成为国际投资热点,推动了2010-2020德国地产经济的强势增长。
同期建筑类学生鲜明地反映出这一情况——90年代近50%的快速增长,世纪初的停滞与小幅下滑, 2008年后毕业人数重新开始快速增长,都与这一趋势紧密相符。德国具有高度弹性的建筑教育系统使其基本紧随市场的需求,而进行了相应的反馈。
图27. 2000-2023年德国房价变化
图28. 德国建筑类学生毕业人数变化图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Statistisches Bundesamt 联邦统计局, 2022
结语: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常态,日本、英美、德国在不同危机后都经历起伏,最终或回升或迎来新变化。总体而言,建筑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与房地产市场高度相关,自2021年中国地产经济下滑,建筑设计行业开始下行——对照其他国家,我们或许会逐步迎来反弹期。
对此,建筑教育行业保持合理的弹性,或者更为重要。例如像德国建筑学生那样拥有多元选择,这会成为设计师青年时代的宝贵历练,助力行业未来更好发展。
Part 3 建筑机构的未来?
A.设计机构的规模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国外的建筑机构规模与国内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私立企业为主体的趋势十分明显。
伦敦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公司规模较小(1-9人),45.2%的建筑企业的年营业额不到10万英镑(100万人民币),还有43.5%的建筑企业的年收入为10万至100万英镑(1000万人民币),而且这一比例不断上涨——2003年至今,1-9人的小型设计公司形成了伦敦建筑机构的增长主力。
图29. 按公司规模分列的伦敦建筑公司数量
图表引用:伦敦管理局建筑业报告,2018
数据来源:ONS国家统计局
根据2022年的普查估计,美国共有建筑师事务所约19000家。10人以下的小型事务所占75%,为绝对多数,总数大约有14000多家。10-49人的中型事务所占全美事务所总数的18%,50人以上的大型事务所只占总数的7%。
图30. 2022年美国建筑事务所规模及其总数,雇员数量,设计费总额
引用: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执业实践:现状与历程(上)张博远
数据来源:AIA ,美国统计局,2021
德国建筑,景观,规划,室内设计公司的规模组成类似,约八成的公司规模在50人以下。即使是规划行业,82%的德国规划公司规模在50人以下,约57%的公司人数在10-49人。
图31. 设计事务所的规模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在日本,四分之三的建筑事务所为1-4人的小型公司,50人以上建筑公司仅占2%。当然,在收入方面,虽然整体而言公司规模越大,员工人均收入越高,但5-9人以上机构的收入开始持续提升,至30-49人以上机构仅比50人规模以上机构低13%左右。整体而言:5-49人的中小型Studio呈现出了良好的盈利水平,并且整体吸收了近50%的从业人员。
图32. 2021年日本建筑事务所规模及其总量
图33. 日本建筑从业者选择的公司规模
图34. 不同规模建筑公司员工平均收入
图表制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OPDI
数据来源:総務省統計局, 2021
结语:
我国大型建筑机构因资源整合、资本运作和政策支持而暂居市场主导。未来,建筑机构将趋向小型化、多元化发展。市场对个性化设计需求日盛,竞争也愈发激烈,小型机构灵活性与创新性优势突出。虽其规模与行业资质要求有矛盾,但这恰是变革契机,有望催生创新解决方案,推动建筑行业构建更优格局,迈向活力满满的新未来。
B.考公吗?公务员与公共服务
美国AIA的统计表明:约41.8%的规划师为政府环境品质、住房管理等工作服务,加上执行机构与法律主体等公有部门共同形成了约65%的就业岗位,其余则在多样性的私营岗位工作。同时,仅约5%的建筑师在政府公共部门工作,其余约83%的建筑师在建筑工程相关的私营公司工作。
图35. 美国区域规划师所从事的行业分布
图36. 美国建筑师所从事的行业分布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DATAUSA
在德国,建筑类从业人员对于公共或私人事务所的选择比例较为稳定。直接性公务员比例并不高,即使在规划师体中,也仅占11-15%。但公共服务成为重要的工作岗位提供方——2022年,约63%的规划师,约39%的景观设计师,约26%的建筑师选择包括公共服务为主体的工作岗位。此外,相当部分的德国规划师(31%)选择开设自有事务所。
图37. 2018-2022德国建筑类从业者所从事的机构类型占比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图38. 2018-2022城市规划师自有事务所占比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英国呈现出了变化的趋势,2010年英国工党十数年执政结束,保守党卡梅伦和自民党联合入主,一方面政府经济形势不佳,债台高筑,一方面保守党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公共开支。越来越多的规划人员受雇于私营部门(57%)。2009 年至 2020 年间,在公共部门工作的规划师人数减少了四分之一。
图39. 规划师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就业情况
图表来源:英国皇家规划协会行业状况调查,2023
数据来源:ONS国家统计局
C.国际设计师们都加班吗?
2023 年日本设计师每月平均加班时间时,“少于 20 小时”,仅占 45.0%——与同期对于中国设计师加班的报告持平,选择 “20 小时以上 40 小时以下 ”的占 28.6%。7.5%的受访者加班时间达到或超过 80 小时。事实上日本由于2019年工作改革相关法实行,2023年相比于2018年,每月加班80小时以上的情况还减少了6.4%。调研同时显示,项目高峰期设计事务所加班80小时以上达到30.4%。
图40. 日本建筑设计行业每月平均加班时数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日经建筑,2023
图41. 日本建筑设计行业高峰期每月平均加班时数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日经建筑,2023
65%的德国建筑师与规划师也需要加班,根据其向协会提交数字全职与半职每月约加班20小时左右,建筑师当中有31%未以各种形式支付,规划师略低(19%),其他则以倒休与薪金支付等方式予以补偿。
图42. 建筑类从业人员每周加班时长
图43. 加班补偿情况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结语:
加班看来是相当部分建筑师的日常生活状况。日本设计师加班的情况比中国设计师更高,呈现出高强度的特征。欧美国家这一情况则明显好转。
D.设计的工作领域与取费方式
2023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占75.15%;房地产开发办公楼投资额2910亿元,占4.08%;房地产开发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8055亿元,占7.2%。住宅占比高于其他。
住宅由此构成了中国设计机构收入的基础面——总量庞大,类型重复,即使按较低的面积收费单价标准计算,也有丰厚利润;相反商业、公共建筑更多需要设计师付出,却受制于面积收费标准。
美国建筑设计市场按类型来看,结合政府教育/健康与其他市政所需投资(22.6%)文化与公共性机构建筑设计贡献了43.3%的设计费总额,其次是住宅类(28%)和商业/工业类(21%)。
图44. 美国建筑设计市场类型比例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AIA ,美国统计局,2021
各类计费方式中,34%为定额费用(lump sump fee),即包干价;32%为专业服务外加可报销费用;19%为按小时计费(不论是否设置上限);12%为按造价的百分比收取;仅有1%为按面积单价收取。
图45.美国建筑设计市场计费方式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AIA ,美国统计局,2021
引用: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执业实践:现状与历程(上)张博远
德国设计收费体系根据HOAI(Honorarordnung für Architekten und Ingenieure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收费规定),也有为规划师服务的专册。它明确了专项的咨询设计取费标准: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工作界定与相应的取费标准,其中造价百分比取费,小时收费是最典型的收费方式,尤其是对于大量公共服务为主业的规划师们。
E.建筑师的生活目标与满意度
回到对设计师本身的关注——与普通大众相比,设计师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与生活?
当问到是否还喜欢这个行业,德国70%的建筑师和78%的规划师选择愿意选择本专业,日本77%的40-50岁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表示喜欢这个行业。而只有14%的中国设计师仍热爱设计。
图46. 德国建筑类从业者选择本专业的意愿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图47. 调研日本40-50岁的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您喜欢建筑行业吗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AS IT IS Co., Ltd.
在对职业认同的背景下,德国建筑师和规划师们普遍希望在65-67岁退休,约不到10%的建筑师希望工作到68岁以后。约八成的德国建筑师希望能一直从事本行业直至退休。
图48. 德国建筑类从业者退休年龄意愿调查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图49. 德国建筑类从业者未来继续从事本行意愿调查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日本许多一级建筑师将自我实现看得比金钱更重要。2023 年 6 月,《日经建筑》对 353 名一流建筑师进行了调查,其中 33.4%的人表示他们的工作是 “为了展示我的才华和能力”。 30.0%的人表示 “为了赚钱”,20.1%的人表示 “为了履行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16.4%的人表示 “为了找到人生的成就感”。
这一回答趋势与普通公众大相径庭。日本内阁府在 2010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 1 888 名受访者中,63.3% 的人表示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只有6.7%的人表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一级建筑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从事普通人无法完成的工作有着强烈的自豪感。由于超过75%的设计机构都是1-4人的小型机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 独立建筑师——“自己公司的主人”,这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图50. 日本建筑师从业意义调查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日经建筑,2023
在薪水方面,建筑师们的满意程度有所下降, 59%的德国建筑师和66%的规划师满意自己的薪水,英国建筑师满意薪水的人占71%。
图51. 德国建筑类从业者对其薪水的满意程度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图52. 德国建筑类从业者兼职工作时长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调研报告2021
图53. 英国建筑师对其薪水的满意程度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英国AJ100调查协会, 2023
对于日本来说,一级建筑师期望的年收入金额也在增加,在 23 年的调查中达到了 1 048 万日元(约49.2万人民币)。与实际平均年薪745万元(约35万人民币)的差距约为 300 万日元,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明显。
图54. 日经建筑调查中一级建筑师平均年薪及期望年薪的变化情况
图表引用/数据来源:日经建筑,2023
Part 4 在转折时刻,政府与协会如何帮助设计师?
在经济下行期,各国的政府和机构都采取了积极的引导措施:
以德国为例,其协会机构、教育机构及地方政府于下行期,采取了不同方向的引导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德国规划协会有提供系列的工具包提供给协会成员机构,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和严谨的行业标准,如LPH, HOAI。地方协会为企业提供多渠道的工作信息;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为企业提供地方政府帮助企业发展的措施条款;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
教育机构: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定期开发辅助工具援助来支持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和指导。
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的数字技术投资(包括硬件和软件) 和相关资格提供补贴;为提出创新商业计划的小型、年轻和精通数字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为企业提供企业自我检查指南;为企业提供“中小企业攻势顾问”数据库;为中小企业的咨询计划提供资金支持;为就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信息及资金支持;为企业的贷款需求提供支持;为企业提供减税免税的政策支持;为失业者提供失业救济金;为雇员提供短时工作津贴。
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建筑科技,重视老工业建筑物的改造利用?,以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对绿色基础设施等新型技术的投资,促使设计机构产生新的业务。
日本
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补贴,支持建筑企业的资金流动。经济产业省的“中小企业省力投资补助金”范围将新增建筑相关产品。
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等新兴领域,鼓励使用环保技术,提供补贴,增加对建筑行业的需求。
通过灾后重建项目,增加对建筑行业的需求。
提供建筑工人培训,推广现代建筑技术如BIM。政府支持劳动力短缺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进行DX(数字化转型)。
政府将为进入新领域的建筑公司和为这些公司进入新领域创造环境的行业协会提供支持。
为了支持加强中小型建筑公司的管理基础,还考虑将建筑业作为制定加强管理基础计划的特定行业部门之一。
可以看到:中小企业是关注的重点,各种数字辅助工具,税务减免与经济补贴之外,新的技术推动也能产生新效能。在报告最后,我们附上德国建筑协会为中小机构设计的“度过经济危机工具包”
结语:
与国际设计师的空间与人口密度相比,中国建筑师与规划师都是远远不足的。他们为中国城市化做出了大量的辛劳付出,产值总量相当可观,事实上,收入水平也高于全国水平,甚至与发达国家相当接近。
纵观全球,诸多国家都曾因各种复杂的背景与因素,历经 5 - 10 年甚至更漫长的衰退或滞涨期,这也为中国设计师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时刻保持警醒,做好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诚然,当前中国设计师面临着工作强度偏大的现状,建筑教育在人才输送方面也存在机制不够灵动的问题,且以住宅为主的工作模式有时略显单一重复,致使设计的深层价值未能充分彰显。然而,这也恰是推动行业变革与创新的契机。未来,城市可能会释放更多以城市与社群服务为目标的工作岗位——面对更加多元的需求,更具创新型的新数字工具,切合可持续发展、智慧化建设、融合文化策划与运营的挑战,设计机构或许将更加微型,更加灵活,更加强调设计的价值与城市、业主变化需求的契合。为此或许这个行业也需要设计资质、取费方式、组织机制的一系列调整。在这个下行调整的时间点,或许正是研究讨论它的时刻。
每一个调整的时间,也是重新审视的时间,重新学习与出发的时间,期待在这个转折时期,热爱设计的你,加油!
参考文献:
[1] 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受聘都市規劃師的调研报告,2021
[2] 英国建筑师注册委员会, 英国建筑行业分析, 2022
[3] 日经建筑,一级建筑师工作状态调查,2023
[4] 麦可思研究院,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2023
[5] 英国ONS国家统计局,伦敦管理局建筑业报告,2018
[6]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美国事务所调查报告,2022
[7] 日本総務省統計局, 2023年経済構造実態調査(産業横断調査),2023
[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统计资料汇编》,2020
[9] 建筑师杂志AJ100,英国建筑公司年度调查,2024
[10] 英国皇家规划协会,规划行业状况调查,2023
[11]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年鉴,2023
[12] 智研咨询,2023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3
[13] Data USA,建筑规划行业调查,2022
[14] 日本総務省統計局,令和4年建設業活動実態調査,2022
[15] 德国联邦建筑师协会,危機時期建築公司的工具箱,2024
调研报告编写人员: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 徐劭旸、陈颖、张笛